教研成果

历史天空的诗意人生之榆林
发布时间:2014-03-12 15:10:39     作者:佚名  分享到:

作者简介:

    乔峰,榆林实验中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曾经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课程改革下的课堂高潮设计及研究》的研究工作,已经结题,并荣获文本成果二等奖;主持《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带动战略课题》的子课题《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实践研究》研究工作;课题论文《凸显主导作用,回归主体地位——新课改条件下课堂改革探究》发表在《教师报——高中新课改版》第0015期,并获得陕西省基教二处的奖励。

    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1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有两篇、教学设计一个、校本教材一本。

    201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素口清音唱新曲——语文课堂的音乐美》,在《榆林学院学报》上发表《美学思想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报》上发表《精讲多练不放松,特色教育显身手》、《凸显主导作用,回归主体地位》、《开拓进取,走教研创新之路》。

    2012年在《语言文字报》上发表了《用“三矢”之钥,开“鉴古”之门》,在《时代青年》上发表了《草蛇灰线——元杂剧的“结构性人物”》、 《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选修教学的主题》、《<阿房宫赋>的艺术手法》、《于无声处听惊雷——鉴赏散文的境界》。

    2012年撰写的两篇论文《读<伶官传序>后》《英雄、小人、凡人——解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别获得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学设计《至情至性的爱情之歌,至善至美的理想之路——<湘夫人>》获省级一等奖,校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选读》获省级一等奖。

    2013年在《教师报》上发表了教学论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历史天空的诗意人生之榆林

乔峰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灿若星辰,诗歌多若河沙。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流,为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补充了充沛的水源,让中华之河奔涌澎湃,激荡在历史的天空,形成了一条永不枯竭,波涛汹涌的文化长河。

    文化滋养了土地,土地养育了诗人,无论在小桥流水的江南,还是冰天雪地的边关,无论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雄伟峻拔的高山,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可能孕育出伟大的诗人来。那浩瀚的沙漠,那蜿蜒的长城,那澎湃的大河,那无边的草原,那茂密的森林,那慢慢的古道,那边塞的雄关,那如歌的江南,那思乡的皓月,那漂浮的白云……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留下诗人的足迹,就会留下美丽的诗篇。

    乘坐文化的巨轮,顺着历史的长河漂流,让我们停泊在长城脚下,塞上榆林,仰望历史的天空。拂去历史的尘埃,拨开那纷繁的乱草,乘坐诗歌的马车,追寻诗人的足迹。随便走走,很容易就发现了那有规律的脚印。乘坐诗意的小舟,追逐那漂浮历史长河上诗歌的浪花。稍不留神,就驶进了阳光灿烂,山清水秀的美妙诗境。

    我们乘坐的马车,暂时停在公元607的塞上榆林。

    六月辛巳(6月4日),在榆林北面的神木,有一个叫连谷的地方,旌旗蔽日,战马嘶鸣,排列整齐的军队簇拥着一辆巨大的黄色丝幔大车,停在了这个水草肥美的地方。不知是历史选中了连谷,还是连谷选择了历史,让这个塞外的小镇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

    6月的塞外,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站在高台上,纵目四望,芳草连天,远远的榆树连成一片,一直伸向远方。本来安静的大草原顿时热闹起来,引得不知所措的野兔站起来张望,成群的麋鹿四散奔跑,各种野兽受到惊吓而远遁山林。在这块阳光明媚,水草流碧的草原上,从西向东流过一条河流,河水清澈见底,在河岸的高地上,搭起了一座巨大的军帐,其他帐篷像众星拱月一样拱卫着它。

    守卫大帐的约有骑兵4000,东南西北各1000。东面的骑兵都穿着青色的铠甲,高高挂起狻猊大旗;南面的骑兵都穿着红色的铠甲,高高挂起貔貅大旗;西面的骑兵都身穿白色铠甲,高高挂起辟邪大旗;北面的骑兵都穿着黑色铠甲,高高挂起六爻大旗。骑兵阵外是步兵,为了配合骑兵,每一个方向布置步兵2000,各分为20队,每队之间相距15步。向东的步兵阵地以青隼旗为中心,向南的步兵阵地以黄隼旗为核心,向西的步兵阵地以白隼旗为中心,向北的步兵阵地以苍隼旗为核心。外用辎重大车围成一座四方的城池,辎重车也分为四队,每队1000士卒,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一座大阵,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难道是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场战争将要在这里开战?但塞外千里长城无狼烟升起。

    原来这是隋炀帝北巡边关,他率领“甲士五十万,安辑河北,巡省赵、魏。”只是行军途中在连谷小住几天。

    连谷这个小小的塞外小镇,从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聚集起如此多的人马,当然也是第一次见过如此浩大的排场,如此雄伟大的阵势。

    隋炀帝是大业三年四月,开始北巡长城,连谷有幸成为皇帝驻跸之所,这是连谷的幸运。炀帝在这个地方留恋盘桓了近7天,围场打猎,纵马驰骋,享尽无穷的快乐。

    这次巡守,开始于大业三年4月丙申(4月18日),巡守的队伍从长安出发,在沙苑稍作停留,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顺着秦驰道,经过绛州、临汾、西河、晋阳、雁门、楼烦再渡黄河,于六月辛巳(6与4日)进入当时的榆林郡(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南部(神木县、府谷县),看到连谷这个地方如此美丽,顿起打猎的念头,留恋盘桓数日,于六月戊子(6月11日)移师塞下重镇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炀帝北巡长城,本有炫耀武力,震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目的。他呈兵于紫塞,炫耀皇家威武豪华的气派,确实让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之震惊,同时也充分显示了隋朝宫廷文化和军械装备水平。

    《隋书》记载:“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也记载:“帝欲夸示突厥,令宇文恺为大帐,其下可坐千人。六月甲寅(15 日)帝于城东御大帐,备仪卫,宴启民及其部落,作散乐。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

    《北史·炀帝纪》亦云:“甲寅,上于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

    《隋书》还记载:“又造观风行殿,上容待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记载:“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

    大帐就是大型帐篷。观风行殿应是一种活动性建筑,上面为宫殿式木构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装;下面设置轮轴机械,可以推移。

    北方少数民族哪里见过如此神奇的东西,在惊骇之余,纷纷来朝拜这位年轻的皇帝,六月丁酉(6月20日),启民可汗带领所部诸国急急忙忙来朝拜,己亥(六月22日)吐谷浑、高昌派遣使者上供,看到中原皇家的衣着用度,启民可汗甚至上表请求突厥人穿汉服,表示对隋朝的忠诚。八月壬午(八月六日),隋炀帝亲往启民可汗牙帐,启民可汗亲自割草,贵人和诸部纷纷效仿,举国为隋炀帝在大草原上开辟了一条长约3000里,宽约100步的御道,从榆林北境(准格尔十二连成)一直通道启民可汗的牙帐。炀帝所过之处,“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

    数日巡边之师到达启民可汗的牙帐,杨广率领从行臣僚入帐,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帝大悦,赋诗曰: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韝献酒杯。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这首诗后人题为《车驾次榆林幸启民所居赋诗》又题为《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诗。其中:

    鹿塞:指边塞,隋朝薛道衡《出塞》有“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借指匈奴和其他边塞少数民族国家。

    毳(cuì)辇:饰有羽毛的帝王车驾。

    呼韩:呼韩邪的省称,匈奴族的首领。

    屠耆:匈奴语为“贤”的意思,匈奴单于,名薄胥堂,为亚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

    韦鞲(gōu):皮制的臂衣。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幙,以御风雨。”

    单于台:《汉书·武帝本纪》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全诗充满了王者的雄霸之气,有傲视天下,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意思。诗歌的前两联写景,三四联叙事,第五联抒情,写出了隋炀帝这次巡边臣服突厥人后的兴奋心情和志得意满的心态。

    首联写甲士如云,旌旗蔽空壮观景象。居史书记载,隋炀帝五十万大军,组成了一个个的方阵,连绵近千里,从榆林郡(准格尔十二连成)到启民可汗牙帐3000里的道路上,首位相连,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想象,杨广站在辇车上,回望如此雄壮的队伍,想到自己带领大军,进入大草原如入无人之境,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来投降,解决了常年来一直困扰在中原汉族政权的边境问题,怎能不让他志得意满?诗兴大发呢?

    第二联是描写了杨广乘坐辇车,行走在启民可汗和他的臣民们给他开的御道上的情景。这条长约3000里,宽约100步的大道两旁,凡是远远望见龙辇的人,都在十里之外下马跪拜,龙辇所过之地,突厥人住的帐篷都打开,所有的人都从帐篷里走出来,并迎接跪拜,看着穿着异族服装的臣民匍匐在地上。抬头看着蓝天白云,低头看着一座座的蒙古包,还有跪在蒙古包外的草原牧民,耳中听着胡人用汉语呼喊出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让杨广心中得到多大的满足。

    第三联、第四联通过写这次宴席上启民可汗亲自给杨广敬酒的事情和宴请少数民族首领及贵族情景。在席间,杨广下诏曰:“ 德合天地,覆载所以弗遣,功格区宇,声教所以咸洎。至于梯山航海,请受正朔,袭冠解辫,同彼臣民。是故《王会》纳贡,义彰前册,呼韩入臣,待以殊礼。突厥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志怀沈毅,世修藩职。往者挺身违难,拔足归仁,先朝嘉此款诚,授以徽号。资其甲兵之众,收其破灭之余,复祀于既亡之国,继绝于不存之地。斯固施均亭育,泽渐要荒者矣。朕以薄德,祗奉灵命,思播远猷,光融今绪,是以亲巡朔野,抚宁藩服。启民深委诚心,入奉朝觐,率其种落,拜首轩墀,言念丹款,良以嘉尚。宜隆荣数,式优恒典。可赐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启民可汗还在宴席亲自敬酒,曲意逢迎,恪尽臣子之礼。杨广在宴席上看着这些穿着各种服饰的突厥首领和贵族,听着他们的溢美之词,不禁飘飘然起来,想到从秦汉以来,没有哪一个汉族皇帝能像自己一样得到周边少数民族如此的尊敬。看到臣服在脚下的突厥各部首领,杨广有一种从未有过胜利感,甚至连汉武帝也不放在眼里。

    第五联直抒胸臆,表达出杨广心中志得意满,追古抚今的情感,西汉时候汉武帝于元封元年的北巡。这一年汉武帝巡视北疆,历经上郡、西河、五原,然后出长城,登上单于台,随行武士就有十几万。后来,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打败匈奴军队,将匈奴驱赶到瀚海以北,清除了匈奴人对西汉的威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杨广这时以汉武帝自比,可见其踌躇满志的得意心理。

    在榆林这块土地上,作为帝王留下的诗歌也许还有,但是,除了隋炀帝杨广,还没有一位皇帝写出了如此雄壮而充满自豪的诗句,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一个无道昏君,但在处理中原王朝与北方突厥问题上是成功的,这一首诗歌不仅表现了他安定北方边境的政治策略,也告诉我们那一段充满和谐的民族融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