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现用教案对《琵琶行》中乐声部分的阐释千篇一律且值得商榷。下面以网络“莲山课件”(www5ykj.com)《琵琶行》教案为例进行探讨。
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对此解读,我不敢认同。
《琵琶行》中总共有三次音乐描写,这是第二次。莲山课件的教案认为,这一段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琵琶女第一次弹奏琵琶时,“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女“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独处江边,想起自己的身世,悲从中来,琵琶声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悲凉与孤寂。
琵琶女第三次弹奏琵琶时,已和诗人互叙身世,琵琶女已知诗人被贬江州,远离京城。而自己也是年长色衰,远离家乡,无奈之下,委身与重利轻别离的商人。琵琶女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在“感我此言良久立”之后,才“却坐促弦弦转急”。此次弹奏的曲子自然是分外悲伤了,凄凄之音使得“满座重闻皆掩泣”,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啊!
而对琵琶女第二次琵琶弹奏,莲山课件的教案认为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够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笔者认为这种分析不妥。这次琵琶曲与第一次与第三次有所不同,此次琵琶曲调应是欢快的、愉悦的,与琵琶女的身世、情感无关。原因有三:
其一,琵琶女本长安倡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女青春年少时,曾有多少仕宦子弟前来捧场。诗人是被贬到江州的京官。夜闻舟中弹琵琶者,诗人“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才“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而琵琶女“琵琶声停欲语迟”,因为此时琵琶女已嫁为商人妇,不便与外人相见,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弹奏之时“低眉信手”。琵琶女与诗人并不认识,彼此很陌生,琵琶女此次弹奏是在诗人千呼万唤之下始出来。琵琶女与诗人同为京城人,自然熟悉京城之事。俩人此时相见,并非故人相见,俩人的关系是歌女与客人的关系。试问,琵琶女会在一个陌生的客人面前吐露自己内心的伤感吗?显然不会。
其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即《霓裳羽衣舞》,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觐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诗篇叙述元和年间诗人曾于内宴时见过《霓裳舞》。诗人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可见诗人不止一次参加过内宴,也观赏过不知多少歌舞节目,然而印象最深、最为喜爱者却首推这《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为宫廷宴饮之乐,怎会为伤感之乐。
《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之一。《教坊记》载有此曲。段安节《琵琶录》载:“《绿腰》,本《录要》也。乐宫进曲,上令录其要者”“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此曲节奏变化较为丰富,有"花十八"(前后十八拍,有四花拍,共二十二拍)等说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拍式,一直是今天音乐学家研究唐代大曲的重点之一。在此曲中琵琶处于领奏的地位。
那么,琵琶女在此时特地选了这两首曲子来弹,就很容易理解了,琵琶女只是把诗人和他的朋友当作自己以前在京城为倡女时所接待的客人,而且,只能是这样的。曲子的选择应考虑客人的感受,从职业习惯的角度来选,应选欢快之曲来表达自己高超的弹奏技艺。
其三,琵琶女第三次弹奏时,诗中写到“凄凄不似向前声”,第三次凄凄之声不似“向前声”,那第二次自然就不是凄凄之声了。
至于诗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琵琶女弹奏琵琶时旋律的多变。技艺的高超
总之,对《琵琶行》中琵琶女的三次弹奏,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