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架构高效有趣的双动力英语课堂
发布时间:2016-03-10 16:14:24     作者:任建军  分享到:

    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一经播出,就有学生仿作来形容许多学生上课的感受:人生如上课,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下课了,人还没醒。你知道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人醒了,课还没下。

  这个段子足以让为人师者深省:如果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如此感受,那毫无疑问,失败得一塌糊涂。学生之悲哀,何尝不是我等人师之悲哀?这,正是课堂改革的逻辑起点,即如何做到“有趣”;而其逻辑终点,则是如何做到“有效”。如何做到“有趣”“有效”,我们的教学成绩便离“有戏”不远了。

  趣———这个字,是我要讨论的重点。孔夫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没兴趣,一加一我都懒得去记它等于二还是等于三;若有兴趣,再难的事都会变成小儿科。常听到有些学生说喜欢学这门课喜欢学那门课,实际就是个兴趣问题,对感兴趣的课也一定能学好。有兴趣,难者也容易;无兴趣,易者亦难矣。如何做到课堂的有趣,笔者曾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探寻教材与学习者之间的契合点即兴趣点:用教材和学习者之间的契合点引燃学习者的热情可以对教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契合点的寻找实际是对教师最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万花筒,博览群书,精通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说会唱,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雄厚的实力才能无穷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点燃学生的激情。当然,点燃激情的方式千变万化,音乐、舞蹈、说唱、表演等的运用那就要灵活机变了。

  二、处处留心皆学问:笔者发现央视“开心辞典”栏目的观众中不乏中小学生,其中设置的问题都是生活学习中喜闻乐见的,问题并不死板反而很有趣。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将很难并且枯燥乏味。于是,笔者曾尝试着用“开心辞典”的方式把教材设置成一些课件,采用分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人曾注意到,麻将场上有个特点:亲自上场打麻将的没有打瞌睡的;而旁边的看客,常常是看一会就顶不住了。这一现象的最大启示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得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当前课改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多动手,教师少动嘴”的主张,正是对这一点的体现。面对目前高三的紧张复习,教师讲的尽管要多一些,但仍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真正被学生接受了的、吸收了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赶进度只能是自欺欺人。所以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暴露出问题,这样老师才能帮助他们分析失分的原因,指导答题的技巧。就像俗语说的,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必须先让学生习惯于下水。

  所谓有趣,绝不是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要通过激发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有趣只是一个吸引学生的诱饵,就像西药当中的糖衣片,虽然表面甜,却并没有人把它当糖吃,但我们还是离不开。为什么呢?在于它有效,能治病。所以,要让我们的课堂能吸引学生,还得让学习的内容能给学习上带来帮助。君不见放羊的老人一手拿着拦羊铲,一手拿着绿树梢,好大一群羊就这样被齐刷刷的赶到了地点上,而且羊们个个肥肥胖胖。我们不会得不到点启示吧?

  作为教师,下面的情况我们也应该很熟悉,每当考试一结束,最先来问成绩的往往是好学生。为什么?好成绩可以给学生带来动力。然后对于不好的学生,老师苦口婆心悉心教导、学生表决心,立军令状,可谓壮观。但没过几天,学习差的学生依然涛声依旧,睡觉、说话、开小差等等该来的都会来。原因很简单:上课听不懂。所以,光有精神头是不够的,老师必须对讲授的内容有所选择,要让听者听得进去,这样才有所得,这样的课才能有效。因为人的本性就是“避难趋易”的。

    有趣有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必须有适当的度。可以说,有趣是短期动力,有效是长期动力,有趣有效架构的双动力课堂,就如一辆性能优异的跑车,一定可以产生最大的功率,带领学生跑得更快,跑得更远,跑得更轻松,跑得更精彩。